http://www.hnsteel.cn/ 湖南省金属材料商会欢迎您

以史为鉴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来源:湖南金属商会|金属商会|湖南钢贸商会|湖南钢贸|钢贸商会|湖南金属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6/8 8:09:25    点击数:757

近年来,伴随着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和债券市场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这对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以及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发挥了巨大作用,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潜力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金融体系发展和企业融资结构变化存在多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该阶段的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国家拨款,负债率很低甚至没有。当时建立新的企业或者投资新项目完全依靠国家行政审批和无偿拨款投资,这种财政拨款的融资方式完全束缚了企业的手脚,同时对企业自身和国家都带来很大弊端。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9年国家对企业“拨改贷”到1999年左右。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上个阶段财政拨款企业资金使用“无成本”带来的弊端,企业方面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和“拨改贷”等一系列收益制度上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在扩大企业收益自主权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过在当时,大多数企业想要扩大再生产,除了少数自有资金只有依赖银行贷款,致使企业负债率普遍偏高。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到2008年左右。该阶段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股权融资和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占比开始提升。

  第四个阶段是从2008年至今。这个阶段是企业债券市场飞速发展的阶段。从2008年开始,前期如“星星之火”的企业债券市场开始呈现“燎原之势”,社会各界对于债券市场化的改革路线基本达成共识。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率先采用备案制发行短期融资券,紧接着2007年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债券并实行核准制,2008年发改委简化了企业债券核准程序,同期人民银行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备案制改为由交易商协会管理的注册制,市场化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极大地激发了市场参与者的热情,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促进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回顾历史,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方面,从政府、银行到股票、债券市场,融出资金的主体不断变化,但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却是不变的。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甚明朗,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越走越难,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我们需要以史为鉴,立足实际地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首先,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从我国以往经验来看,每次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都能够成为打开经济困局的利器,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当前出口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型,发展服务业和升级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核心推动力,因此,服务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于金融机构的信息甄别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须依靠进一步的金融市场化改革才能让金融服务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对接。

  其次,继续推进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我国金融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问题,资金融出仍以大中型银行贷款为主,债券融资占比仍然很低,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缺失,不能很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还需要继续推进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推进不同风险偏好和不同机构,尤其是民间资金参与和社区型金融服务机构建设,打造市场资金向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流通的便利渠道,同时进一步解放理念,逐步让民间资本参与市场竞争,最终使各种类型的实体经济能够各取所需,实现多样化的发展。

  最后,要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金融创新。如果说金融是一种将资金有效配置的方式,那么金融创新就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高速公路”。借助于金融创新,金融市场更加自由化和一体化,不仅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利用效率得到大幅的提高,而且也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文章录入:zz123 责任编辑:zz123

本信息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互联网,如果给您造成不便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