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nsteel.cn/ 湖南省金属材料商会欢迎您

对话富国银行高级副总裁:银行逆周期生存

来源:湖南金属商会|金属商会|湖南钢贸商会|湖南钢贸|钢贸商会|湖南金属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9/24 14:45:34    点击数:3924

中国的银行短期内难于跳出漂亮季报、年报的短期思维,很难致力于长期利益。面临利率市场化、贷款结构转型等改革,中国银行业如何避免不跟风做蠢事?

对话人

萧 兵 富国银行高级副总裁

张宇哲 财新记者

[对话背景]

巴菲特说,富国银行的商业模式比其他银行好了一大截。

在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中,美国数百家金融机构遭遇破产倒闭,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也遭受重创。富国银行却成为金融危机赢家, 目前在美国银行中市值最高。

比较美国四大商业银行的经营盈利情况(以资产计算,美国四大行依次是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富国银行盈利最为稳定,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则波动都较大。

从富国银行的经验看,中小客户业务风险并非就比大机构客户业务风险大,富国银行的大公司客户在美国四大行里最少。花旗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主要是大机构客户和投行业务受损严重。而富国银行以零售和中小企业为主的高收益贷款优势,使富国银行成为息差最高的银行——过去三年,富国银行的息差是4.2%,而在美国四大行中其他三家的同期平均息差是2.9%。

中国的大银行正面临转型阵痛。经济下滑的压力已不可避免,中国银行业过去三年连续不良双降的局面已逢拐点,同时更多大企业客户正在离开银行,转向债券市场融资,加之利率市场化展开、存款利率逐渐放开,依赖传统存贷利差保护的盈利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富国银行兼具大银行和社区银行优势,分析其发展历程、业务结构、盈利模式、风险控制理念等方面,对中国一些资产规模已经处于全球前列、但盈利模式高度同质化的大型商业银行有重要借鉴意义。

8月中旬,在北京市王府井希尔顿酒店,财新《新世纪》记者专访了富国银行高级副总裁萧兵,深入解析富国银行的经营之道,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镜鉴价值。

[对话摘登]

利率市场化挑战

财新记者: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转型在20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提升了资金运行效率,但同时加剧了竟争冲击和信贷风险,并直接导致了80年代中期的储贷危机。富国银行当时是怎样转型的?有没有几次大的阵痛过程?

萧兵: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国现在银行的日子还算相对好过,水还没有很热,等到存款利率可以上浮更多甚至完全放开后,存款成本的上升不可避免,那时他们也许会追逐高收益产品去填补利差下降的空间,这样银行就会犯错误。

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最后把存款利率全部放开,至今银行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经营了差不多30年了。这个转型过程,是美国银行业利差被挤压的阶段,又是效益提升、兼并重组的过程。美国所有的规模型银行都经过了这个过程,从一个完全依赖传统息差的银行转型到现代零售银行,通过优化流程减少业务成本,通过拓展中间业务和混业经营来增加非息收入、通过兼并和跨州经营(1994年之前美国不允许银行跨州经营)达到规模效应,这些都不是新东西,其实是个挺痛苦的过程。从1985年到现在,美国从1.8万家银行减少到7000多家银行。富国银行历史上经历约四百起大大小小的收购。所以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银行业重新洗牌的过程,成功的发展成现代化金融企业,而不成功的往往是被兼并甚至破产。

中国应允许未来做得好的中小银行通过兼并发展成大区、全国甚至国际性的规模型银行,这样,好的银行可以通过兼并降低成本并提高银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现在很多城商行跨省业务没有特色,无非为圈地而圈地,做大盘子,做大规模,这种粗放型扩张,很难奏效。

有所不为

财新记者:次贷危机后,美国银行业普遍业绩下滑,中国银行业也开始经历业绩下滑的过程,但富国银行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美国次贷危机始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富国银行作为美国最大的零售抵押贷款发放者,却抵御了次贷危机的冲击,有何逆周期生存之道?

萧兵:这次金融危机对所有银行都有很大冲击,富国银行也不例外。但和同业比较,危机对富国银行的冲击确实较小,一方面是因为富国银行是以零售为主,零售行业的周期性本来就相对小;另一方面就是没有做太多的蠢事,特别是没犯致命级别的错误。富国银行避免了几个比较大的错误:一是在住房抵押贷款方面,富国银行没介入高风险的有选择权的浮动利率抵押贷款(Optional ARMs),这是当时很多银行跟风的房贷产品。二是富国银行没有做太多的投行业务,这次金融危机投行业务是重灾区。

财新记者:巴菲特是富国银行最大的股东。1989年,他在富国银行被西北银行(Norwest bank)收购前就已经开始陆续投资富国银行。巴菲特说,富国银行的商业模式比其他银行好了一大截。他还说,银行业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因为银行能以极低的成本得到资金,但银行业周期性地做蠢事,且一窝蜂地做蠢事。富国银行如何避免不跟风做蠢事?

萧兵:富国银行尽量避免提供低于信贷评分、资不抵债、可信度低甚至无证明的抵押贷款,基本上不做高杠杆金融衍生业务,不参与CDO(担保债务凭证)市场,不参与处于表外的SIVs(结构性投资工具)市场,除了风险控制文化一贯比较谨慎,业务组合上也避免了一些风险。比如投行业务,虽然我们是全能银行,业务领域覆盖几乎所有零售和公司银行业务,但投行业务占比很小。我们对投行业务的做法是,不以投行而投行,投行的目标是服务现有客户。

财新记者: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强调自己风险可控,但真到危机时,才能检验出谁真正做到风险可控。富国银行的风险控制文化有何不同?

萧兵:富国银行在风险管理上,一是只做自己理解的风险,不跟风做自己不在行的业务;第二,强调风险要可控,不做输不起的事情;第三,要求定价覆盖风险,这也是富国银行息差较高的原因。这三点说来容易,但很多银行做不到。一家银行的风险控制文化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往往是几十年逐步建立、发展和巩固的结果。

盈利模式

财新记者:银行如何做到合理定价、又覆盖风险?

萧兵: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定价能力成为银行的核心能力之一。除了遵循风险定价的原则,对产品、客户和市场的充分了解和分析也是定价的重要依据。定价机制往往是不断地细分、试验和优化的结果。

财新记者:富国银行网点密度是全美最高,网点密度高是否也意味着高成本?

萧兵: 以网点为依托的零售银行确实是相对高投入的业务,但网点的成本可以通过服务更多的客户和销售更多的产品来摊薄。通过优化网点选址和管理,富国银行网点平均服务3600家客户,而同行业网点平均服务2000家客户。另外我们的客户也会购买更多富国银行产品。

财新记者:美国人平均每人购买15种金融产品,在同家银行平均只购买2种-3种金融产品,而富国银行平均每个客户购买6种产品,远远高于同行业水平。有何秘诀?

萧兵:我们银行的宗旨就是希望能满足客户在金融服务上的所有需要,而交叉销售是实现这一宗旨重要手段。交叉销售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客户、产品和渠道资源,通过产品销售多元化增加非息收入,使银行盈利更加稳定。交叉销售的成功并不在于产品。坦白地说,产品并非银行的竞争优势,即使存在竞争优势也是短暂优势。因为银行产品非常容易被复制。

富国银行作为全国性银行,其产品种类与摩根大通、美国银行也都差不多。交叉销售的道理大家都懂,也没有什么秘诀,其关键在于长期不懈地贯彻和执行,使其成为公司文化和激励制度的一部分。我们银行的网点称为商店(store),因为这样更有亲和力;我们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叫解决方案(solution),因为最终目的是为客户解决问题;我们称员工为团队成员(team member)而不叫雇员(employee),因为交叉销售需要团队精神。这些看来只是语言上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服务客户和交叉销售在公司文化中的地位。

挖掘小企业机会

财新记者:富国银行是如何成为美国在小企业贷款业务上领先的大银行?和利率市场化的催化有关吗?

萧兵:小企业贷款息差较高,但我们做小企业贷款并不是因为息差高,而是由市场和客户需求决定的。当时就是看到一个机会,即美国很多小型企业得不到贷款,但业主的个人信息相对较好,当时个人贷款比如说信用卡已经很普遍了,后来发现很多信用卡的贷款技术放在小企业也适用,尤其是小额无抵押贷款,惟一的差别就是小企业同质性差,好坏的可比性没有个人信用卡容易。

财新记者:小企业贷款技术上有哪些方法是跳出固有模式的?你们的小额企业贷款不是通过信贷经理分析外部数据,而是通过后台的数据信息系统分析的,那么最初定价模型系统是如何建立的?

萧兵:最初的定价模型的建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定价以后复审测试,发现风险比想象的大就增加定价,反之就降低,不断调整,目标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达到较高回报。小额贷款最大的特点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程序简单、容易使用。我们的小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小企业业主的时间非常宝贵,你的产品简单以后,可以吸引好的客户。为了达到这种标准化、规范化和快速简捷的要求,我们在技术上采用了许多新的模式,包括邮寄销售、信贷评分卡、风险定价,等等。

中美小企业贷款市场对比

财新记者:美国的小企业贷款和中国的小企业贷款的统计标准有何不同?

萧兵:对中小企业的标准,世界上还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美国国家小企业署一般将500雇员以下的企业称为小企业。在小企业贷款上,美国政府和银行监管部门把 100万美元之下的企业贷款统计为小企业贷款。而中国的小企业贷款经常可达上千万元,按美国的标准,可能已不算小企业了。美国银行内部对小企业的划分会更细。比如富国银行把年销售额2000万美元(约100个雇员)以下的小企业划归零售银行管理,而年销售额200万美元(约十个雇员)以下的小企业又作为一个单独的客户群,由网点和信贷中心为他们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

财新记者:中国的小企业贷款难,很多银行的理由是,小企业没有规范财务报表、税表,征信系统不完善,很难判断风险。你们最初开展小企业贷款时,是否也面临这种情况?有什么特殊技术?

萧兵:这是事实,但也是一种方便的借口。世界上没有100%完备的征信系统,即便到现在,美国的征信系统的数据也并不完善。小企业的财务报表、税表也并不准确,这点全世界包括美国都一样。富国银行最初开展小企业贷款时也有同样问题。小企业贷款,尤其是小额无抵押贷款,是技术含量要求比较高的业务,需要银行整合许多不同的信息来源,有时需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或第三方合作发掘新的信息。美国就有银行组成的征信联盟(SBFE,小企业金融数据交换平台)及其他私人机构收集提供小企业和业主信用信息。在中国现在贷款资源仍紧,银行息差还有保障的环境下,许多银行可能还缺少开展小企业贷款的内在动力。但中国银行业也会像美国一样经历一场利率市场化、大企业向市场直接融资和发展零售银行的转型阵痛。正如前面提到的温水煮青蛙的例子,在水还没热之前就行动是需要远见和勇气的。

(本次谈话只代表谈话人个人观点)

本刊实习记者高丽钦对此文亦有贡献

文章录入:dzm 责任编辑:dzm

本信息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互联网,如果给您造成不便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