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金属材料商会 > 商务合作
“华南虎”华润深国投7年人均利润第一之谜来源:湖南金属商会|金属商会|湖南钢贸商会|湖南钢贸|钢贸商会|湖南金属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9/5 9:46:07 点击数:515深圳,农林路与侨香路郁郁树荫之外,居中的“深国投广场”大字若隐若现,跃居广场右上角的“华润信托”四个小字与华润的标志却格外显眼。 2006年底,华润集团入股深国投,深国投更名为“华润深国投信托”,简称“华润信托”,但业内还是钟情“深国投”,都不愿叫它华润信托,更多的称之为华润深国投。 华润集团入股深国投后,深国投便搬离了地王大厦商业圈。从26层的深圳国际信托大厦到宽阔的深国投广场,直冲云霄的凶猛弱了,根基牢固的稳健强了。 如果说中融是激进的狼,那么华润深国投则是稳健的华南虎。 华润深国投改革开放以来就立足深圳,2001年《信托法》出台后,也是第一批重新登记的信托公司,综合实力在信托行业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阳光私募、自有资产投资运用等业务一直是业内的标杆,稳健的华南虎自有它稳健的底气。只不过华润深国投这只华南虎过于稳健,以致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凶猛,有时候让人误当了病猫。 华润深国投到底是怎样的一家信托公司,这些年来它形成了怎样的风格,又将如何改变?理财周报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全方位剖析华润深国投,试图解读“千面华南虎”的面孔。 稳健规模和业绩 2006年前,深国投由深圳市国资局全资控股;2006年,华润集团通过股权转让和增加资本金的方式获得深国投51%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深国投随后也更名为华润深国投。 “深国投之前是国资嘛,华润集团是央企,也是国资,国资的最大特点就是稳定,国资股东对华润深国投的希望就是稳定,不要搞得花里胡哨的,只要不出事还能赚点钱,就是最好的结果了。”某信托业资深研究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翻开近年来各个信托公司的财务报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华润深国投的地位,横向比较,华润深国投的横坐标十分稳定。 2005年-2010年,华润深国投净利润均稳在所有信托公司前三名,除2007年净利润24亿元排名第一,2008年排名第三之外,其余四年均列第二;总资产方面,2005年排名第四,2006年排名第三,2007年、2008年排名第二,2009年排名第三,2010年则以97.2亿排名第二;所有者权益方面,2005年排名第五,2006年排名第三,2007年以后均排名第二,截至2010年底,所有者权益达83亿元。 在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华润深国投这些年几乎都排在行业内前三,十分稳定。华润深国投稳健的不仅是规模和盈利能力,华润深国投几乎所有方面都有稳健的影子,稳健就是它的风格。 “2002年后,华润深国投就没有特别大的波动,稳定的规模和业绩能够吸引人才,一个稳定的团队对信托公司的运作是十分关键的,我知道的好些人都一直在那里,从来没有动过。”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副所长李勇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早在华润集团入股深国投前,华润集团前总经理宁高宁在《二十六只猫和一只老虎》中表示:狼可以吃掉二十六只猫,但却不敢动一只老虎,一只老虎的力量远大于二十六只猫。宁高宁的二十六只猫指的是华润集团下的子公司,而他想做的则是把华润集团打造成一只老虎。当然,华润集团最希望的是有二十六只老虎,华润深国投就是其中的一只,一只稳健的华南虎。 凶猛不够创新不足 作为一家信托公司,相比其一直稳居行业前三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华润深国投的信托管理资产就稍显不足。 同时,阳光私募是华润深国投的招牌,在业内华润深国投几乎成了阳光私募的代名词,业内普遍认为华润深国投是阳光私募的开拓者,在该领域有过不少创举(具体将在e4-5详述)。 “华润深国投的信托业务并不算突出,阳光私募和自有资产投资是华润深国投的特色,他们一开始就注重这方面的投入,走在了其他信托公司的前头,有过不少创举,开创了独特的业务模式,确实有华南虎的凶猛劲头,今天的成绩都是这么些年积淀下来的成果。”用益信托分析师李旸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华润深国投作为阳光私募的开创者,势头很是凶猛。但取得地位之后,却显得更加谨慎和稳重了。 “华润集团入股后,华润深国投没以前那么犀利了,稳重的风格越来越明显,敢于创新的犀利风格弱了。这种风格的变化与股东及领导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华润集团虽然是央企,也是国资,但国资跟国资也不一样,华润集团有很多业务,没办法兼顾这么多,所以稳健的风格尤为突出。李南峰(原深国投董事长、原华润深国投总经理)在深国投呆了二十年了,深国投的稳定业绩和特色业务跟他有很大的关系,他走了之后,有些东西自然会变化。”某信托业资深研究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华润集团入股深国投后,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接替李南峰的华润深国投董事长职位(后由华润集团副总裁蒋伟接任),李南峰担任总经理,2008年孟杨接替李南峰的总经理职位,李南峰离开了任职长达21年的深国投。 用益信托分析师李旸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华润入股后,深国投确实有些变化,在用益信托工作室从业务能力、风控以及盈利能力等方面评定的信托公司综合实力排行榜上,之前深国投都是第一,这几年下降了,2010年都排到第四了。” 总体而言,华润深国投这只华南虎的风格开始调整:稳健有余,凶猛不足。 “华润深国投都没有什么清晰的模式和风格了,现在的创新也不够,感觉越来越稳健了。”信托业资深人士孙飞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连续7年人均利润第一 2010年,华润深国投固有资产投资收入为12.07亿,占营业收入的73.31%,蛋糕继续做大;净利润13.8亿,人均利润1226.5亿,为所有信托公司中最高。这是华润深国投最引以为豪的地方,“人均利润连续7年第一”已成为他们对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华润深国投稳中取胜,它又是如何做到人均利润第一? 2010年,华润深国投的净利润为13.8亿,在所有信托公司中排名第二,这是人均利润第一的一方面原因,但这并不是全部。更为重要的是,华润深国投在净利润排名第二的情况下,员工人数仅为123人,排名第十五,而净利润同样较高的平安信托员工数为973人,中融信托为788人,中信信托也有274人。 “主要原因还是深国投的固有资金业务占收入比例较大,固有资金业务主要是金融股权投资、贷款业务以及配置信托产品等,这一块儿需要的人手又比较少,像长期股权投资基本不需要什么人,他们做固有业务这一块儿的也就十几个人。”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副所长李勇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某信托业资深人士则表示,“与中融、平安拥有大批销售团队相比,华润深国投没有销售团队,因此员工人数很少。” 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副所长李勇则从另一方面解读,“这正是华润深国投实力的体现,中融的客户大多都是散户,不稳定,需要大量的销售人员。而华润深国投的客户多为比较稳定的大客户,营业成本低,定价能力高,他们不怕产品卖不出去,也不需要太多的销售人员。” 据华润深国投内部人士透露,华润深国投已经开始着手建立销售团队,目前已有三十多人。但与中融、平安的大批量销售人员不同的是,华润深国投并没有做大销售团队的策略,走的是精品路线,建立类似于大客户部的销售团队,专门针对高端客户。 未来客户多元化 华润深国投目前的江湖地位已然稳固,回过头看,华润深国投最大的转折还是2006年底华润集团的入股。 “信托公司大都是国资,当时信托行业面临重组,控股股东深圳国资局对深国投的态度是 文章录入:zlj 责任编辑:zlj
本信息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互联网,如果给您造成不便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