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金属材料商会 > 商务合作
1929:向世界出发来源:湖南金属商会|金属商会|湖南钢贸商会|湖南钢贸|钢贸商会|湖南金属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1/21 14:00:41 点击数:491“百年金融史,国运沉浮录”【之四】 金融与国运,一脉相牵。 古今中外的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一定律。尤其是进入现代,金融越来越成为一国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能力是筹资能力,更是配置资源的“将钱花到刀刃上”的能力——这正是一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近百年来,中国的金融业如何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乃至国运的兴衰?让我们从历史的密码中为今天寻找提示。 1929:向世界出发 ——中国金融业全球化发轫 提要:早在82年前,中国金融业就已经开始全球布局,为中国的富强打通外部的资本通道。 □艾伦 1850年,美国摩根家族第一次在伦敦金融街上开始美利坚大陆的生意时,这位美国现代金融的奠基人没有想到,这个选择决定了日后美国南北战争的胜负,并且为美国开创了一个工业时代的繁荣。 70多年之后,摩根家族这种通过海外融资推动国家富强的模式,被一位中国的银行家所效仿,他打算同样从伦敦开始,为中国的富强打通外部的资本通道。他就是当时中国银行的总经理张嘉璈。 1929年11月4日,伦敦金融街上多了一张新面孔——中国银行伦敦分理处正式开始营业。这在英国金融界引起不小的轰动,一个长期被殖民和被欺压的东方国家,居然把自己的金融触角伸进了整个世界的金融中心。 不仅仅在伦敦,1931年在大阪、1936年在新加坡和纽约,同样出现了中国的金融触角。这些触角勾勒成一张巨大的网络,而母体就是当时中国资本实力最雄厚、经营最成功的金融企业——中国银行。 这个全球网络的缔造者就是张嘉璈。自从1916年起,张嘉璈领导中行成功的阻扰了北洋政府的“停兑令”之后,他就成了中行的化身,成为中国银行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这位声名远播的银行家,当然也是蒋委员长着意笼络的人才之一。 1927年,张嘉璈母亲去世,葬礼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正是素未谋面的蒋委员长,蒋介石在张母的葬礼上叩头跪拜,显得情深意重。此后,蒋介石国民政府更是连连向张抛来橄榄枝,意在通过张嘉璈控制中国银行。 1928年,蒋介石和宋子文试图以中国银行为班底组建中央银行,条件是更名为“中央银行”,并由政府控股。此时的中行是一家官商合营方式的企业,改组成央行,就意味着变为国家部委。 不过,张嘉璈拒绝了这顶“红帽子”。比起央行副行长的高位,张嘉璈显然志在做一名纯粹的银行家,在夹缝中生存的他,最为看重银行的独立性,中行不能再次沦为政府的“钱袋子”。而在他心里,此时已清晰地规划了中行的未来之路,那就是成为中国惟一的“政府特许之国际汇兑银行”。 这个定位,是中行基于1919年至1928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得出的慎重决定。 从1919年开始,中国和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贸易额在逐年稳步的上升,专注国际汇兑业务,深耕贸易金融领域,中国银行定位的改变,使中国金融业开始首次真正面向世界。实际上,这也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分水岭。 一个银行家的选择几乎奠定了一家银行的百年基业。从此,国际汇兑业务,中行高歌猛进。 1930年代初,中英、中日、中美贸易分别为中国对外进出口前三位,而新加坡则是侨汇来源最多之地。于是,中行海外分行网络建立从这四个国家开始。 1929年5月27日,张嘉璈就马不停蹄地向世界出发了。历时10个月,他走访了苏联、法、德、英、美等18个国家。除了设立伦敦分理处,他还与英、美、法、意等多家外国银行建立直接通汇和代理关系,为中国国际汇兑业务的开展建立了全球网络。回国时,还聘请了四位英、德银行专家,协助中行改革了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在辅助工商的经营宗旨基础上,中行积极进行着自己的转型。为了便利中外民间的资金流通,中行一方面推广出口贸易的汇兑业务和推进侨汇业务,一面为国内筹措外汇资金,中行很快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国际汇兑银行。 到了1931年,中行风头甚至盖过了在华的老牌外资行汇丰、花旗。连各国驻华的三千多户基督教传教士经费的存款、汇款业务也经由中行办理。 1930年7月张嘉璈在总行设立国外部,统管海外分行网络,这个部门至1936年盈利46万余元,地位仅次于上海、香港两分行,居全行第三位。这年,中行资产总额也达到创纪录的17.19亿元,比1927年增长了两倍多。 抗日战争前,中行的海外分行网络,不仅使中行能够和其他国内竞争者明显的区别开来,也为中行提供了充足的收入和多样化的业务发展渠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内工商业全面凋敝。不过,中行再次凭借海外网络,发展侨汇业务,山穷水复后柳暗花明。 为了进一步吸收侨汇,拓宽中国的外部金融通道,从1938年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中行陆续在当时的南洋、法属印度支那、缅甸和印度等地增设海外分支机构18处。 华侨巨子陈嘉庚曾在《南洋回忆录》中回忆到:“南洋侨胞逐月内汇寄家之款,总计不下千余万元……幸中国银行负起责任,遍设办事处于闽粤内地各城市乡村而谋补救”。 抗战前4年(1937年到1940年),全国侨汇汇入累计40.5亿元法币,为同期财政收的126.8%,平均每年汇入侨汇10亿元左右,抵补贸易入超绰绰有余。中行经收的侨汇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50%左右,成为经收侨汇的主力。 历史的钟摆在1945年又荡了回来。抗战胜利之后,为了回报华侨的救国之心,国民政府于1946年2月通过《华侨复业贷款办法》,要求中行和交行向华侨发放贷款,帮助他们恢复生产。1946年海外中行贷款总额折合法币达到823亿元。 四年后,蒋介石政府逃往台湾,人民政府接管中国银行,将其并入人民银行,但对外仍保持中国银行名义,持续经营,承担外汇经营管理工作,努力拓展对外贸易。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国家支付结算使用的货币主要是英镑,国家外汇资金的存放和调拨主要通过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办理。 到1976年,与中国银行有互委业务关系的外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达到1,922家,分布在13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融通世界的桥梁。直至改革开放,中国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79年,中国银行作为国家外汇专业银行,在卢森堡设立分行,由此迈开新一轮“向世界出发”的步伐。 1992年,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资产已占到全行总资产的48%,成为中国银行的半壁江山。 从2003年起,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重组工作终于启动,在经历了股改、注资、剥离、战略引资、上市的华丽蜕变,截至2010年末,中行的海外机构覆盖32个国家和地区,有近千家境外机构,海外机构资产规模占集团资产总额20%。 80年前,总经理张嘉璈曾经豪情万丈,写下一段随笔:“以中国银行之奋斗经过,推及于民国以来之政治演变,若能早有巩固统一之政府,有完善健全之法律……何事不可追步欧美,甚或后来居上。” 中国银行业能够跻身全球顶级银行,这是第一代中国银行家未竟的梦想和宏愿。 不过,2006年,中行上市之后,市值排名很快挤入全球10大银行之列;2011年11月5日,国际金融监督和咨询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了首批全球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中,中国银行成为中国乃至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中唯一入选的机构。 这意味着,中行和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等国际顶级银行同台竞技,承担更多的责任,也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而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今天的中行依然牢牢占据着国际结算量全球第一大行的位置. 这个至高点正是来自于82年前的第一次向外拓展,也凝聚着张嘉璈等几代银行家的坚持和梦想。 (责任编辑:陈秋)
本文相关推荐 |
热门文章 |